2016被媒體稱為智能交通“元年”,總結2016年中國智能交通行業十大熱點新聞,智能交通行業掀起并購潮、智能交通企業扎堆登陸新三板、網約車取得合法地位,滴滴宣布收購優步中國被質疑壟斷、發改委、交通部推進“互聯網+”便捷交通、ETCP獲15.5億元B輪融資,云停車市場再升溫、我國無人駕駛技術獲得突破,工信部、科技部都在力推無人駕駛等。2016年,智能交通的發展可謂如火如荼,基于物聯網的城市智能交通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逐漸廣泛。2017年伊始,智能交通又該如何繼續占有一席之地?
加大智能交通投入建設城市交通誘導系統
近日,交通運輸部重大科研專項成果在廣東成功應用,備受關注。對于乘客來說,乘車時最怕遇到司機疲勞駕駛、開車打手機。而物聯網智能交通應用將通過先進的視頻處理技術、衛星定位技術分析駕駛行為,當感知到司機在駕駛過程中精神懈怠、打手機、情緒激動等危險狀況時,會對其進行提示或警告。交通部門介紹,這一技術目前已在廣州部分長途客運班車上示范應用了。
“深挖大數據運用,通過擁堵預警系統、智能交通管理系統等,對交通擁堵、違法行為等進行預警,實現警力科學配置。”政協委員王寧建議,在各大路口、高架橋設置電子顯示屏,不僅要顯示道路擁堵狀況,還要有交通安全標語、實時天氣、路況和附近可停車情況、違法車輛車牌號等,引導車輛遵章守法和有序通行。
2017智能交通發展實干才是關鍵
到2030年,世界上將有41座特大城市,其中7座在中國。據統計,全球范圍內,每年的擁堵成本占全球GDP近2%,交通事故3000萬次/年,傷亡130萬人。城市道路交通管理面臨重大挑戰,已經成為城市最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。
從2016年路過智能交通留下了什么?
PPP對于智慧交通的發展功不可沒。根據ITS114的不完全統計,截至2016年12月底,包括城市智能交通和高速公路機電市場的全年千萬項目(已中標,下同)統計規模為257.4億,同比增長41.04%。其中交通管控市場千萬項目規模為124.68億,智慧交通/智能運輸市場千萬項目規模為26.94億。在這一個個數字背后是智慧交通的巨大發展。《推進“互聯網+”便捷交通促進智能交通發展的實施方案》作為智慧交通最為重要的一個文件,用優質的頂層設計帶動交通發展。
各大企業“八仙過海各顯神通”。華為推出城市智能交通解決方案,提供交通數據中心、敏捷網絡設備、視頻監控平臺等ICT基礎設施來構筑交通綜合管理平臺;海康威視發布基于深度學習的“深眸”系列,在人員行為分析、車輛結構化數據提取、道路事件檢測、道路違章檢測等等方面十分智能;大華在北京安博會上帶來平安城市車輛大數據解決方案、公路人車大數據管控解決方案等多達114個行業解決方案;科達通過卡口、電警、道路監控三大類智能前端,將車輛、違章、違法等各類視頻與圖片信息送入智能交通大數據管控平臺,實現車輛檢索、交通分析研判以及交通實時布控與調度等一系列應用……
新產品新應用,智慧交通從來不乏新想法。網約車新政落地,滴滴、Uber中國8月宣布合并,一個容納各類網約車形式的大平臺正在積極醞釀;摩拜、ofo、小鳴單車、小藍單車等共享單車競爭激烈,顏色大戰已經打響;無人駕駛高歌猛進,傳統汽車斥資進入,新技術公司專研技術,但政府態度還是曖昧不清……
智慧交通的2017
吃好“軟飯”。目前智能交通硬件的層出不窮,帶來了硬件的發展過熱,相對來講,智能交通軟件的發展滯后更加凸顯。隨著交通網絡的不斷發展,進一步完善路網檢測體系是趨勢,也是交通接下來發展的大課題,這其中的網絡、軟件等是唱主角的。對于未來的智慧交通來說,“軟飯”會比較吃香,無平臺,不智慧。
用好數據。交通在于用最小的時間成本實現人們在空間上的轉移,所以交通行為的事前預判、調整更改、分析應用就顯得極為重要,這都需要大量數據的溝通與應用。海康威視一直強調大數據在智能交通領域的應用,認為智能交通可能是率先突破數據應用瓶頸的領域,其實,海康的智能交通專用網絡攝像機、結構化分析設備都是圍繞數據在做文章,而北京安博會上,科達更是打出口號:“大數據用起來”。科達副總經理陸吉良表示:“我們現在做的就是慢慢從前往后挪,從注重前端的采集到數據分析,為交通信息化而用。”建立車、人、路之間的網絡,數據將是交通走向智慧的一條大路。
2016年已成過往,2017年交通運輸部定了個小目標:2017年將加快推進智慧交通和綠色交通發展,提高行業科技創新能力,加快大數據、云計算、物聯網和北斗導航、高分遙感等技術應用,推進實現基礎設施、載運工具等“可視、可測、可控”。
未來已來,接下來,實干才是關鍵詞。